“王朴……”徐爱犹豫了片刻,这才不好意思的说道,“如果说你前面说的那些文臣,有些我是虽然不了解,但多多少少也刷到名字……”
“但这位,我可真的是听都没听说过了。”
“哈哈哈,没关系……”罗玉华笑了笑,“这很正常,五代十国本来就是黑暗且混乱的时代,很多人连十国是哪十国都弄不清楚了,就更别提这个事情的文臣了……”
“王朴,字文伯。是东平人。”她继续介绍道,“是五代十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,周世宗柴荣的谋主。”
“唐天祐三年。王朴出生于东平。他自幼聪慧机警,好学擅文,展现出了非凡的才智。”
“然而,在那个动乱的时期,想要出人头地却并非易事,像王朴早年间就并未得到太多的机会可以展示自己的才华。”她继续道,“直到公元950年。四十余岁的王朴才考取进士,授校书郎,正式开始了他的政治生涯。”
“大器晚成型啊……”徐爱插嘴道。
“《旧五代史·周书》就有记载:朴幼警慧,好学善属文。汉乾祐中,擢进士第,解褐授校书郎。”罗玉华继续道。
“王朴最初依附于后汉枢密使杨邠,不久,在杨邠手下工作的王朴便发现,后汉政局不稳,可能会发生混乱。”
“于是王朴借故离开杨邠,东归乡里。后来,外戚李业等人果然教唆后汉隐帝诛杀权臣,杀死辅政的杨邠、王章、史弘肇等,夷灭其族,三家的宾客也大多被杀,而王朴却因早已离开,从而得以幸免。”
罗玉华叹道:“可以说,他的这一决定,不仅仅体现了王朴的政治敏锐性和对时局准确的把握能力,也为他日后的崛起埋下了伏笔。”
“到了公元951年,也就是广顺元年。郭威建立周朝,史称后周。”
“郭威命养子柴荣为镇宁军节度使,而王朴则被授为节度掌书记,成为柴荣的幕僚。”她继续道,“两年后,柴荣入朝任开封府尹,获封晋王。”
“随着柴荣的升迁,王朴的官职也逐步提升,先后被授为右拾遗、开封府推官。”
“到了公元954年,显德元年。郭威病逝,柴荣即位为帝,即后周世宗。”
“柴荣即位后,立马升王朴为吏部郎中。”罗玉华笑道,“此时的柴荣锐意进取,决意征伐,有志统一天下,并多次向大臣们询问良策,还选徐台符等二十名文学之士出谋划策。”
“然而在当时,这些文人大多不主张用武,皆认为应以文治为先。”
“而以王朴为代表的少数人却坚持主张用兵之策,他更是站在【久乱思治,久分必合】的高度,提出了被柴荣视为【议论伟然,盖以为奇】的《平边策》。”
“而这《平边策》,大家有时间也可以拜读一下,那是王朴整个军事智慧和政治智慧的集中体现……”
抱歉,章节内容加载错误,未能成功加载章节内容或刷新页面。
Sorry, there was an error loading the chapter content. We were unable to successfully load the chapter or refresh the page.
抱歉,章節內容載入錯誤,未能成功載入章節內容或重新整理頁面。